联排屋:新美国梦的象征,房价高企下的理想选择
4阅读0评论美国生活

新移民在美国奋斗,拥有房屋是实现美国梦的核心之一。然而,随着房价不断攀升,这一理想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针对这一现状,《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报道指出,许多专家认为,(Townhouse)正在成为新的“美国梦”。与传统独立屋(Single House)相比,联排屋的成本更具吸引力,且维护简单,成为许多家庭的理想选择。


Realtor和Builder Magazine等地产媒体也报道称,如今许多美国人对“美国梦”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上,美国梦意味着拥有一栋带有宽敞庭院的独立住宅。然而,随着房价上涨、都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价格更实惠的联排屋逐渐成为许多人的首选。

报道强调,联排屋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与邻居共用一面墙的住宅类型,联排屋通常比独立屋更便宜。此外,联排屋通常配备较小的庭院,减少了维护成本和时间,使住户能够更轻松地享受生活。

2023年9月,华人路女士(Lucia Lu)一家搬进了奇诺市新开发的Town Center社区。她和丈夫购买的新居是一套联排屋,价格略高于50万美元。路女士表示,与独立屋相比,联排屋的价格更具可负担性,且居住条件并不逊色。由于靠近小学,孩子上学也更加方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美对联排屋的需求增加?目前,美国面临300万到700万套住房短缺,尤其是中等收入家庭难以找到负担得起的住房。根据房产平台Zillow的数据,当前房价比20年前上涨了数倍,加上较高的房贷利率,许多家庭难以承担购房压力。许多美国人甚至担心,自己可能永远无法拥有住房。

因此,联排屋作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方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市场调查显示,过去十年间,联排屋的需求持续上升,并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与独立屋相比,联排屋的价格更加合理,尤其是在大城市,联排屋的价格通常比独立屋低20万到40万美元。


除了价格优势,联排屋还因其符合现代家庭需求而受到青睐。许多家庭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减少日常维护的负担。联排屋通常提供公共区域,由社区统一管理,住户无需担心修剪草坪、清理积雪或房屋维修等问题。

此外,现代联排屋不仅适合年轻家庭,也适合空巢老人或单亲家庭。许多住户表示,联排屋的社区感让他们与邻居更加亲近,并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周末时,住户们常常聚集在社区的公共区域交流,这种温馨的社区氛围让人感到支持和归属感。

对于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华人新移民来说,购买联排屋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的梦想:既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又能享受简单轻松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一种住房选择,更是一种适应现代家庭需求和愿望的生活方式转变。


家住美国
纽约 NYRE家兴于 2025-02-22 发布
期待您的精彩评论~
纽约神秘建筑的变迁与摄影师的艺术传承 —— 纪录片 <杰伊本人> 全解析

几十年来,坐落于鲍里(Bowery)的那座六层建筑,纽约当地人习惯称它为 “银行”,一直是纽约人心中的一个谜团。这座文艺复兴时期复兴风格的建筑,表面满是涂鸦和污垢,常常被路人误以为早已废弃。周围的街道从破败之地逐渐演变成城市中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而它始终静静矗立,见证着这一切变迁。几十年来,坐落于鲍里(Bowery)的那座六层建筑,纽约当地人习惯称它为 “银行”,一直是纽约人心中的一个谜团。这座文艺复兴时期复兴风格的建筑,表面满是涂鸦和污垢,常常被路人误以为早已废弃。周围的街道从破败之地逐渐演变成城市中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而它始终静静矗立,见证着这一切变迁。


对于大多数路过的人而言,或许并不知道这座占地 36000 平方英尺的建筑,在 1966 年到 2015 年期间,曾是著名摄影师杰伊・迈塞尔(Jay Maisel)与妻子、女儿共同生活的家。

2008 年,《纽约杂志》上的一篇人物报道,让人们对这座地标性建筑及其神秘的主人有了更多了解。然而,直到 2015 年这座建筑被出售,从鲍里街和斯普林街(Spring Street)的拐角处开始搬离,人们才得以一窥它的内部模样。

如今,一部名为《杰伊本人》(Jay Myself)的新纪录片,为我们勾勒出了迈塞尔的私密画像 —— 关于他的艺术创作、他那琳琅满目的藏品,以及他在这座传奇建筑中度过的生活。这座建筑后来被卖给了他的得意门生,摄影师斯蒂芬・威尔克斯(Stephen Wilkes)。


在鲍里街 190 号的建筑内部,迈塞尔曾把他的藏品精心收纳在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橱柜里。威尔克斯在接受 Curbed 采访时表示:“从很多方面来讲,这座‘银行’是他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几乎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深受它的影响。”

在190 Bowery的内部,Maisel曾经将他的物品收集在细致组织的橱柜中。

迈塞尔对这座建筑的珍视,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经济价值。在长达 49 年的时间里,这里不仅是迈塞尔及其家人的住所,更是他主要的工作空间。在大约 4800 个文件柜中,存放着他大量的收藏,像底片、电池、彩色玻璃瓶等等。这位知名摄影师用他的藏品和摄影作品,将这座拥有 72 个房间的建筑打造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天地。迈塞尔在纪录片中坦言:“我收藏这些东西,就好像我要永远在这里生活下去一样。”

威尔克斯第一次与他未来的导师迈塞尔见面,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那时他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威尔克斯当时是一个怀揣摄影梦想的年轻人,在摄影书籍中频繁看到迈塞尔的名字后,他决定给迈塞尔写一封信。令他惊喜的是,迈塞尔邀请他到 “银行” 进行暑期实习,从那以后,迈塞尔很快成为了他的导师和长久的挚友。


杰伊·迈塞尔(Jay Maisel)在他在鲍里(Bowery)190号的前家庭办公室里。

当威尔克斯第一次踏入鲍里街 190 号时,这座宏伟的建筑让他惊叹不已。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摆满了迈塞尔那些别具一格的藏品。随着两人关系日益亲近,威尔克斯曾开玩笑说,如果迈塞尔有一天搬离这里,他一定要拍一部电影,记录下这场大规模的搬家过程。当时他只是说说而已,从未想过迈塞尔真的会有离开这座家的一天。

然而,这座建筑年久失修,最终变得过于庞大难以维持。2014 年,迈塞尔将它出售。一直与迈塞尔保持联系的威尔克斯,决定记录下搬家的每一个步骤。威尔克斯说:“我说这是一封写给杰伊的情书。”

迈塞尔从鲍里街 190 号的搬家工程浩大,动用了 35 辆卡车才完成搬运。在整部纪录片中,展现了迈塞尔那价值 35 磅的物品,这些物品承载着艺术家在这座 “银行” 里近半个世纪的生活记忆。


杰伊·迈塞尔(Jay Maisel)从190鲍里(Bowery)移动,需要35辆卡车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纽约这座城市变迁的沉思,更是对整个世界变化的一种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欣赏身边事物的重要意义,就像迈塞尔至今仍保持着的生活态度一样(他现在住在布鲁克林的一栋联排别墅里,这是他从 “银行” 搬走后购置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收藏)。迈塞尔在纪录片中说:“如果你留意身边的事物,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无比充实。” 威尔克斯对此深表赞同,他表示现代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导致了 “观察行为” 的衰退,使之成为一种 “濒临灭绝的人类体验”。威尔克斯还说:“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上非常奇特的时刻 —— 我认为观察行为、凝视行为是我们所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它可以同时兼具吸引力、情感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