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白大褂,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对着患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出处方……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走进上海黄浦区“身心佳”诊所,时不时便能碰到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中医”在为病人看诊。她二十多年来饱读中医药典籍,坐诊四家中医院门诊部,现在为向全世界“传中医”不懈努力,她就是来自德国的杜丽丝。
杜丽丝与中医结缘,也十分巧合。
1995年,因为丈夫被公司派驻到中国工作,杜丽丝跟随他移居上海。在同济大学学习了两年半中文后,热爱中医的她,经朋友推荐,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系。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杜丽丝坦言,自己遭遇了不少“拦路虎”。作为一名外国人,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古籍以及各种中药材、方剂等对她都是不小的挑战。
“大学第一学期‘中药学’只考了40多分。”这是杜丽丝第一次尝到考试不及格的滋味。为了迅速提升自己,杜丽丝刻苦学习,不厌其烦地向老师同学请教,四处寻找德文的中医书籍查阅资料……就这样,杜丽丝一步步赶上了同学的步伐。
毕业后,为了实现中医梦想,杜丽丝与朋友在上海合开中医诊所,她也成为一名坐诊医生。
如今,杜丽丝能用流利的中文发表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见解。对于很多中国人都不懂的中医方剂、穴位,她如数家珍。
从2004年至今,杜丽丝和诊所里的医生为不少外国患者解决了西医无法对付的疑难杂症,靠着细致而熟练的医术,口口相传中,杜丽丝慢慢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从医多年,杜丽丝对中西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西医专注于治病,而中医是治人。
“与西医不同,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其背后蕴含着独有的哲学理论,如‘五行学说’、阴阳、气等,对于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等西医已经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中医却往往有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26年的工作生活,上海已成为杜丽丝的第二故乡。遥想初来上海时,因为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生活不适应,杜丽丝甚至不惜与丈夫离婚也要“逃离”上海,如今却笑称自己是“新上海人”。
正是在上海,杜丽丝实现了自己儿时当医生的梦想,同时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我很感激上海,也为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感到自豪。”她说。